“白家老号”是中华老字号、上市药企“白敬宇药业”的前身,也是中华老字号、上市药企(全国排名第一)的“同仁堂药业”的源头,起源于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,至今有超过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。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,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,中原与西域有了贸易往来,中原地区的丝绸、茶叶、陶瓷、粮油和中医药文化开始传到西域,而西域的土特产也陆续带到中原地区…~随着中原人士往来西域日盛,西域一带也开始出现了“熬药”治病的原始作坊,后来逐渐形成了行医卖药的行当。
白敬宇的祖先是西域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,利用从阿拉伯人那里学来的制药技术以行医卖药为生。后来白氏的祖先迁居到河北定州,子孙后代都继承祖业,成为当地的名医,白氏家族的后代于1931年创立了“白敬宇药庄”,其传统产品“白敬宇眼药”(现名为复方炉甘石眼膏),因其疗效独特,在当时享誉海内外,并在1915年获“巴拿马—太平洋万国博览会”金奖。民国年间乃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,提到白敬宇眼药,可以说妇幼皆知!
1.白敬宇药行的创建:白敬宇眼药,原名“金牛”眼药,历史悠久,疗效甚佳,源于河北省定州,系清朝康熙年间,定州人张齐珠首创。后来定州人白敬宇获取“金牛眼药”秘方,在定州城十字街另立“金羊”牌号,制售眼药。白敬宇为回族名医,精研中草药方,他常替贫苦大众治病,在回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。同时,他还经常选购各种验方、秘方的草药,制成丸、散、膏、丹,供各族同胞享用。白敬宇药业第15代传人白锡昌和其长子白泽民父子两代人,为“白敬宇药行”的发展壮大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,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白锡昌(1874-1953),字瑞启, 回族,世人多以瑞启称之。他是一位开明的实业家,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,继承祖传的医药遗产,努力发展制药事业,造福民众,报效祖国。为防假药冒名,他特以祖名在家乡定州城西十字街扩大药房规模,创建了白敬宇药行。药行依靠祖传秘方以研制眼药为主,并能生产多种中成药,在河北省的定州、安国、祁州一带销售,渐渐树立了良好的信誉。清末民初时,虽然生产方式仍是手工业作坊的形式,但已发展到了有300多工人的药厂,药品的种类也不断增多,有瓜子眼药,捧状草库眼药,粉状高级八宝眼药等。此外,还有红灵丹、明目丸,黄莲上清丹、牛黄解毒丸、追凤膏等90余种丹散膏丸,经营日见规模。民国时期,医药世家白氏家族已成为定州的首富。
白瑞启在他的创业实践中乐善好施,1917年河北省发生大水灾,他及时邀集各界知名人士成立救济会,带头开办两个粥厂,赈济灾民,并慷慨出资创立孤儿救济院,所需粮食、经费全部由他捐助,还为儿童建立半日制学校,把有劳动能力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织席厂,用收入的一部分解决灾民的生活困难,一部分用于救济院的经费。此举被诵为美谈,人们在白家门前修建了牌楼、牌坊,以表敬意和谢忱。
当年,冯玉祥的部队驻扎在河北,军纪严明,生活俭朴,与当地百姓关系融洽,很受拥护和爱戴,但部队缺乏经费。白瑞启对冯玉祥十分敬佩,每当获知部队有困难时,便主动慷慨解囊,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和帮助。正因与冯将军交往密切,因此惹怒了奉系军阀张作霖。张作霖在联合吴佩孚组成联军讨冯时,以“赤化”罪名对白氏家人横加迫害,把白瑞启在定州的老家抢劫一空,白家无奈迁居北京(住在护国寺附近的棉花胡同)。1927年,国民党勾结反动军阀掀起反共高潮,张作霖也在北京加紧逮捕、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,白瑞启和次子白双十于此时被捕,先被张作霖关押在北京府右街光明殿奉军部队的驻地,后又押解至奉天(今沈阳)。张学良易帜后,幸亏一位在东北军中任军医处处长的亲戚斡旋,白氏父子才得以获释回到北平。白瑞启被捕的那天长子白泽民外出办事得信未归,幸免囹圄之灾。